在党建引领与高校赋能“一老一小”社区实践计划的推动下,7月21日下午,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微光炙阳七彩护航队来到十堰市郧阳区文化馆开展了一场以“寻访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郧阳凤凰灯舞”为主题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团队指导老师王紫琳、吴琦带领队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清深入对话,共同探寻这一被誉为“楚人崇凤活化石”的民间艺术瑰宝。此次活动不仅聚焦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更通过“高校+社区”联动模式,为“一老一小”群体搭建文化桥梁,让古老艺术在代际交流中焕发新生。

千年崇凤遗韵,百年灯舞传奇
郧阳凤凰灯舞,又称“玩凤凰”“凤凰舞”,起源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郧阳府癸未科进士王明德与民间艺人共同创制,融合了传统舞蹈、音乐与工艺美术,是全国唯一的凤凰主题灯舞艺术形式。其表演程式严谨,按“凤鸣—出巢—游园—寻花—戏牡丹—朝阳—回巢”等环节展开,配以双唢呐、笙及打击乐伴奏,曲调古朴典雅,动作细腻传神,生动展现凤凰“爱静、爱花、爱太阳”的灵性。

史清向大家介绍,凤凰灯舞的道具制作极为考究:竹篾为骨,彩布为羽,全长约8米,翼展2米,需5名男性执掌,辅以牡丹灯、太阳灯等烘托场景。表演者需掌握“脚眼手身法,心肝脾肺神”十字艺诀,通过“碎步”“矮子步”等步法模拟凤凰姿态,达到“人凤合一”的境界。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是楚文化崇凤信仰的活态遗存,更是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见证。
从濒危到复兴: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交流中,史清表示自己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与凤凰灯舞的结缘始于16岁。他师从“耿家凤凰”第四代传人耿少臣,凭借刻苦钻研成为技艺佼佼者。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他感慨道:“当时全县仅剩两三支表演队伍,年轻人外出务工,技艺濒临失传。”为挽救这一瑰宝,史清联合文化馆开展系统性保护:成立传习所、编写教材、改进道具材质(如用镭射布替代皱纹纸),并创新表演形式,如在十堰市运动会上加入“群凤共舞”场景,赢得满堂喝彩。

随后,史清带领队员们参观凤凰灯舞陈列馆,郧阳凤凰灯舞曾多次登上国际舞台:2016年赴韩国“欢乐春节”演出,2017年亮相央视《星光大道》《魅力中国城》,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影片《武当》收录。史清自豪地说:“我们从乡村庙会跳到国际舞台,靠的是一代代艺人的匠心。”如今,全区已培育30余支演艺队,年展演近百场,覆盖景区、校园及大型文化活动。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陈琳注意到墙上的一组老照片:“史老师,这些照片记录的是不同年代的表演场景吧?”史清感慨地说:“是啊,这张黑白照片是1985年拍的,当时全县就剩我们一支表演队了。最困难的时候,连做新灯的钱都没有,我们就用旧报纸糊羽毛。”志愿者们红着眼眶聆听凤凰灯舞的传承往事时,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模样——那是一种超越技艺本身的精神传递,是两代人之间无声的承诺。

对话非遗未来:青年担当与文化自信
在互动环节,志愿者唐毓遥提问:“年轻人如何参与凤凰灯舞的学习与传承呢?”史清以郧阳科技学校的实践为例回答:“2016年我们设立传承基地,组建学生社团。孩子们现在能独立展演,这才是非遗的生命力。”指导老师王紫琳表示:“非遗传承需‘活态化’,我们青年人要把专业所学融入社会实践,助力文化传播。”吴琦老师作为竹笛专业教师则表示凤凰灯舞的配乐伴奏可以将竹笛与唢呐等打击乐有机结合,音色清亮婉转的竹笛或许能够更好地展现凤凰的灵动之美。

活动尾声,志愿者们跟随史清学习基础舞步,体验“凤点头”“翅展翅”等动作,“凤凰灯舞讲究‘柔中带刚’,手腕要像这样......”他边说边展示着优美的动作。志愿者们跃跃欲试,但很快就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不易掌握。尽管汗水浸透衣衫,大家仍为能触摸千年楚韵而兴奋,合影留念时,史清手持凤头灯寄语:“希望你们成为新时代的‘护凤人’,让非遗飞得更高更远。”从史清四十载坚守到青年学子接棒,从乡土记忆到国际名片,这条传承之路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本次活动是高校党建引领社会实践的生动写照。在旅游商贸学院党委“青春助力文化振兴”专项行动的指导下,微光炙阳七彩护航队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优势,创新打造“非遗+”实践模式:一方面通过竹笛配乐改良、道具设计等专业赋能,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另一方面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既守护老艺人的文化记忆,又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种“党建领航、专业支撑、代际传承”的特色实践,不仅让凤凰灯舞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焕发新光彩,更探索出一条高校助力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正如史清老师所说:“有党组织的引领,有年轻人的智慧,我们的非遗传承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